盛夏的云岭大地,青山葱茏,绿野丰茂。一股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蓬勃气息,正在这片沃野间涌动激荡。近日,记者深入昆明、大理、丽江等地,探访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以创新思路释放改革动能,通过一桩桩、一件件“暖兵心、惠民意”的实事,解锁老兵的“幸福密码”。
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既是关乎军休干部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亦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暖心实事”。用心用情、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创新服务保障模式,是提升军休干部养老幸福指数的关键一环。
步入昆明市盘龙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盘龙区军休中心”)的共建活动园,映入眼帘的是绿意盎然的庭院。院内花团锦簇,树干间悬挂着一个个印有保健养生知识的小牌子。一处开阔的廊亭下,一群军休干部正精神抖擞地进行合唱排练,现场洋溢着美好的气息。
“你们肯定想象不到,这里曾经是个闲置的修车厂。”盘龙区军休中心主任李春梅介绍,“场地换服务”的创新实践为军休干部开辟了活动场所。不止于此,去年4月,盘龙区军休中心还与金辰街道共建“爱心食堂”,专门面向盘龙区军休干部和辖区居民开放。
前来就餐的军休干部对此赞不绝口:“省去了出门买菜和自己动手做饭的麻烦,最多只需8元,就能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非常方便。”“这里有十菜一汤可以选择,品种多、饭菜香,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盘龙区军休干部王和声为居家养护服务点赞
2021年,盘龙区承接了军休干部居家养护试点改革的重任。作为一项开创性工作,盘龙区第一步便着眼于分类分级,进行精准化服务设计。
盘龙区对全区645名军休干部进行细致评估,依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划分为健康、亚健康、半失能、失能、全失能5类。基于不同类别,明确相应的居家养护服务内容,逐步构建起涵盖健康管理、生活护理、身体护理、“长护险”护理4个层级的梯度养护体系。
由于军休干部在身体状况、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分类为服务的精准实施与全面覆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居家养护的适配度愈发完善,让今年97岁高龄的军休干部王和声深有感触。揉腿、捏肩、手臂按摩……各项身体护理每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做手指操时,王老的动作迅速且精准,护理员的示范刚结束,他便迫不及待地尝试起来,动作标准得几乎和护理员一模一样。
两年前,王老因腰椎骨折导致行动困难,连从沙发起身都需要搀扶。得益于每周的生活照护和身体照护,他的身体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如今,王老常对邻居们说:“是军休中心同志的用心服务,让我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席榕婕是盘龙区军休干部席希圣的女儿。父亲95岁、母亲85岁,随着老人年事渐高,照护需求愈发具体和迫切,她选择全职照护老人起居。虽然尽心尽力,但缺乏专业知识的她常感力不从心。
2023年3月,盘龙区军休中心主动联系席榕婕,告知她市里正组织养老护理员等级证书培训,全程免费。席榕婕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一个月系统学习,她掌握了饮食搭配、规范喂食、鼻饲操作等技能,并顺利通过考核,取得养老护理员(中级)证书。“照护工作从‘凭感觉’变为‘有章法’,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是她最大的感受。
“我们搭乘人社部门的培训‘顺风车’,为军休人员亲属或照护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目前已有7人完成培训并取得证书。”李春梅介绍。
由此延伸,盘龙区将“借势”与“整合”的理念融入服务创新的方方面面——依托区民政局、区残联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军休人员提供生活、身体护理服务;联动社区医疗机构为军休人员提供家庭医生入户医疗服务;借助社区力量对军休人员的通行、如厕、就餐等日常活动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
2024年1月,盘龙区军休干部居家养护试点工作迎来了二期工程。基于前期经验与成果,盘龙区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设军休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可实现自动化监管、数据比对预警等功能,为工作人员增添许多便利,还为军休干部提供服务资源查询与“一键下单”的便捷体验,显著提升养护服务的满意度。

玉溪市启动军休干部医养结合居家养护项目
通过精准分类筑牢服务底座,依托部门协同、整合资源推进服务落地,以数字技术赋能实现质的飞跃,一个分层递进、衔接顺畅的军休干部居家养护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这既是对“让军休干部安享幸福生活”目标的温暖回应,也是对新时代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有益探索。
在昆明,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居家养护服务,正为更多军休干部托举起安心、舒心、暖心的幸福晚年。
打造全链条服务新模式
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大扶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的力度,汇聚起发展的强劲动能,为老兵托起稳稳的幸福,成为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聚焦的重点工作。
“园区协助我一天内完成项目路演,一周内匹配办公场地,一个月内完成办公区精装并入驻办公,一站式办妥工商、税务等手续……”退役军人高帅的创业梦想在昆明启航。园区的助力,让他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念愈发坚定。
高帅所提及的园区位于昆明市盘龙区融通中心,是全国首个通过盘活军队存量资产建设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区——昆明军创园。
位于昆明•融通中心一至五层的昆明军创园
融通中心前身为1995年开工建设的鼓楼大厦,1998年主体结构完工封顶后,项目便陷入长期停滞。2019年,昆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始探索建设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区,经过5年实践,在昆明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下,昆明军创园于2024年3月在融通中心正式开园,并委托云南启迪军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运营。自此,云南退役军人多了一片充满军味与归属感的创业热土。
在盘龙区鼓楼街道的街巷深处,焕然一新的融通中心静静矗立,已然成为一处城市新地标。走进面积近1.03万平方米的园区,大厅宽敞明亮,布置着军味很浓的文字、图像、实物等,军绿色的标识牌有序分布在各功能区,军人的勤劳、踏实、忠诚与严谨作风扑面而来。
“ 在‘昆明军创’小程序上,退役军人可随时随地查阅岗位信息、获取最新资讯、报名参加活动。”园区相关负责人赵帅介绍,“退役军人常困于信息不对称,对于获取便捷信息有迫切需求。我们通过构建实时更新的数据平台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转化为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精准资源。”

昆明市2025年春季自主就业士兵适应性培训开班暨返乡欢迎仪式
在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集成体系的基础上,园区更着力于资源对接的深度赋能,为退役军人提供覆盖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的综合服务。
创业初期,受限于高端设备投入成本高与技术人才稀缺的情况,高帅创办的昆明丰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一度停滞。园区为其牵线国内顶尖3D成像实验室,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专项辅导,助力其攻克技术难关。
“没有园区的精准‘助攻’,我们不可能在技术要求如此高的领域获得平台优势。”高帅介绍,他的公司利用360度全面触达技术构建了一个综合专业服务平台,已成为业内整体项目一体化运作的代表。
“几家上下游军创企业也陆续入驻,以后业务往来更方便了。”今年1月,高帅参加了园区举办的“春城戎品”展销活动,在活动中与3家同样入驻园区的军创企业达成业务合作,采购了药灵鸡、咖啡、花糯玉米等农副产品,供应给自己运营的云视优品超市。
高帅坦言,在此创业,令他感到幸福的不仅是创业者之间创新思维的激荡碰撞与创新活力的不断涌现,更在于彼此抱团发展、互帮互助的良好创业生态。
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
截至目前,园区已吸纳137家企业(团队)入驻,累计提供服务1434次,并成功助力32家企业(团队)在国家、省、市级创业创新大赛中斩获奖项。
“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原则,园区探索形成‘军政企+高校’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昆明模式’,打造了‘军产为军’‘以军惠军’的典范。”昆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伟介绍。昆明军创园的发展轨迹,正是昆明市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生动缩影。通过持续为军创企业扫除发展障碍、优化服务生态、注入成长信心,昆明市有效助力退役军人实现梦想,在创业道路上收获幸福。在云岭大地,军创企业的前行步伐愈发稳健有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充分重视退役军人作用发挥,鼓励退役军人扎根基层,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天色微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大荒地村的黄瓜大棚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退役军人李世民正抓紧时间采摘黄瓜,以确保中午前送到分拣车间。上午9点,分拣车间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新鲜黄瓜经过快速分拣包装,被装上冷链运输车。48小时内,这批黄瓜便能抵达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价格比普通黄瓜高出整整一倍。
昆明军创园举办的“春城戎品”展销活动
“对我而言,幸福就是在家乡从事热爱的事业。”李世民表示,加入合作社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已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过去,由于土地零散,缺乏产业支撑,大荒地村一直发展不起来。当地人都说,这里曾是名副其实的“大荒地”。
转机出现在2020年。大荒地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积极引荐下,与退役军人李树春创办的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组建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经营联合体,形成了“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模式。
“这并非简单的合作,而是环环相扣、权责明晰的利益共同体。”大荒地村党支部书记张林保介绍,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参与生产并按协议分红;合作社则将流转的土地以5亩为1个经营单位的形式承包给社员进行生产。

为退役军人创业项目提供辅导
合作社积极吸纳退役军人加入“双绑”联合体,无偿向退役军人优先提供优质种苗、生产设施和贷款协调支持,定期派出技术员为退役军人提供指导,并与退役军人共享销售平台、渠道,构建起助力其稳定就业、成功创业的坚实支撑体系。
分红账目上的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目前,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从最初的100亩增加至240亩,社员从2020年的16户增加至4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3.8%,户均分红更是从2021年的12.4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7.37万元。
以创新模式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方共赢、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与蓬勃生机。这样的探索,在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普济村同样由退役军人带头实践并得到生动诠释。
走进普济村,村口的牌坊古朴典雅,白墙黛瓦的纳西民居错落有致,宽敞整洁的村道向远处延伸,两旁的绿树红花生机盎然。
2021年,退役军人和茂根担任普济村一组村民小组组长后,带头拆除规划不合理的房屋,腾出公共空间用于道路扩建和绿化。仅用38天,普济村便完成了12米宽通村路和6米宽通户路的改扩建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里环境的显著改善,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茂根带领村民紧紧抓住建设“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的机遇,引导村民发展纳西特色餐饮、观星民宿等产业,成立丽江普济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推出农家乐、休闲观星等旅游产品,打造“大美普济”旅游品牌,擦亮普济乡村文旅名片。

漫步在普济村,一条“幸福路”和一面“笑脸墙”格外醒目。“笑脸墙”上贴着25张脸上洋溢着笑容的村民照片,村民和雪娟的照片位于“笑脸墙”正中央。一直从事旅游服务的她,得知村里要发展乡村旅游业,与家里人商量后,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
“开业以来,每天能接待两到三桌客人,周末更是忙得接待不过来。”谈及当前的生活,和雪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美丽乡村和休闲旅游的结合,让我们都吃上了‘旅游饭’。”
黄瓜大棚里丰收的喜悦,分红账本上密密的手印,微信收款时“嘀嘀”的声音……这些幸福的瞬间,见证着退役军人的奋斗印记。云南省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过系列举措引领退役军人勇当乡村振兴“主力军”,他们扎根乡土、耕耘希望,带领村民挥洒汗水,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各位战友
2025年《中国退役军人》杂志
已开启订阅通道
↓↓↓
文章来源:中国退役军人(ID:zgtyjr)。转载需注明来自“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否则视为侵权。
值班编辑:冯静蕾(实习)
值班主编:刘 学 杨 轩
监 审:倪光辉 刘 新